孩子写作业时为何总走神,发呆愣神的情景在许多家庭中都极为常见,坐在书桌前的他,眼睛盯着书本,却似乎遥远地飘向了别的地方,心中想着的可能是玩具、游戏,甚至是窗外飞翔的小鸟,理智告诉他应当集中精力,但思绪却在不经意间飞散,变得无比困惑。这样的状态,不仅让孩子感到沮丧,也让家长十分担心,难道学习真的那么枯燥无趣吗,或者是孩子的注意力出现了问题呢,是否有其他的原因导致他无法专注呢。
现代孩子面临着各类学习压力,课堂上老师的讲解,家庭作业的量,以及课外各类兴趣班的安排,都在无形中加重了他们的负担,每天的时间表上满满当当,令他们心里觉得疲惫。写作业某种程度上是他们的一种心理宣泄,也是一种对抗压力的反应,在这种时候,他们的思维难免变得模糊,仿佛在逃避什么。尤其是那些繁琐的数学题、长篇的阅读材料,往往容易让孩子失去兴趣,心里想着的并不是知识的吸收,而是如何尽快完成这一切,解放自己的自由。想要完成任务,却又无从下手,这样的心理斗争,无疑加剧了他们的焦虑感,愣神便成了逃避的表现。
生理因素也可能影响孩子的专注力,长时间的坐在书桌前,似乎让他们的身体感到乏力,尤其是在注意力集中时,身体对时间的感知会略有失误,知识的消化与吸收本是一个循环的过程,但若长时间缺乏休息,孩子的身体与大脑都会出现疲惫状态,导致他们在写作业时频繁走神,无法持续专注在一项任务上。这种生理与心理的结合,使得孩子在面对学习任务时感到无力,心不在焉成为了常态。
社会环境同样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,在这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,电子产品无处不在,手机、平板、电视等一系列的娱乐形式总是潜在地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,持续不断的视觉冲击与信息刺激,使得他们的专注力在潜移默化中被削弱。对比沉浸在游戏或短视频中的开心与学习任务的枯燥,孩子难免选择后者。他们的注意力分散,愣神走神的现象也随之而来,这种短平快的快感与持续学习的枯燥形成鲜明对比,何其无奈。
多样化的活动与生活,也可能让孩子在完成作业时感受到无聊的拼图,学习知识的密度与趣味性往往未必匹配,每个人的学习方式各有不同,有的孩子擅长于感性理解,有的则更偏向于理性分析,过于单一的学习模式或教材内容使得孩子的学习兴趣不再,发呆愣神的情景屡见不鲜。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,如何能够有效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,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,显然成为了父母亟须关注的问题。
有时候,在孩子的眼中,学习不仅仅是书本里的知识,更是自己在其中寻觅乐趣和发现自我的过程。亦是父母与老师引导和启发的结果。当孩子从学习中难以感受到乐趣时,专注力的流失便显得尤为突出。或许在学习任务之外,留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,让他们能够在不同的活动中去发现,去体验,或许是能够提升他们学习热情的一个可行之法。让他们明白,学习不止是任务,更是生活的一部分,和游戏、和交朋友一样,都是一段精彩的旅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