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说说“把目标装进饼干罐”。上周我在咖啡馆瞅见一特逗的事儿:有个穿恐龙睡衣的小男孩,盯着玻璃罐里的彩虹糖,突然掏出画满星星的作业本,跟他妈说:“妈妈,我先把数学题吃掉,再吃掉英语单词。”嘿,心理学家发现啊,要是把目标变成能摸到的“零食”,孩子就跟拆礼物似的,老期待了。
我建议家长试试“目标饼干罐”。比如说“学会游泳”,咱把它拆成“换泳镜100次”“漂浮30秒”这些小任务,完成一个就往罐子里扔颗星星糖。有个妈妈用这招,让爱打游戏的儿子三个月背完200首古诗,那孩子老说“再吃一首诗的糖”。
再讲讲“制造‘半成品’的魔法”。我在陶艺工作室当志愿者的时候发现,孩子看见空白陶坯就容易放弃,可要是给个半成品,他们就兴奋地去修补完善。这就是教育学家说的“最近发展区”理论,咱就通俗点说,给孩子一个“半成品人生”。
咋实践呢?辅导孩子写作文,先把开头结尾写好,留中间让孩子写;教弹钢琴,先把左右手单独演奏的片段录好。杭州有个王老师用这方法,让老说“不会写”的学生半年发表了5篇校园征文。
还有“把失败做成盲盒”。我带女儿逛玩具店,她老盯着“神秘盲盒”。后来我们弄了个“失败盲盒”,把摔坏的乐高、画坏的画、没考好的试卷都放进去,每周五晚上随机抽一个,讨论“这失败教会我们啥”。
有个初中生家长说,孩子用这方法,从物理考试这个“盲盒”里拆出了“下次先检查单位换算”的启示。就像人家日本设计师说的:“完美是残次品的纪念碑。”
最后是“打造‘五分钟宇宙’”。我在急诊室当志愿者,发现护士让哭闹的孩子先完成“五分钟挑战”,像整理玩具、画笑脸、叠纸飞机啥的。这就让我想到教育里的“五分钟法则”,孩子说“我不行”的时候,让他们用五分钟体验一下成功。
北京有个张爸爸用这方法,让不爱运动的儿子坚持跑完马拉松。秘诀就是每天只跑五分钟,但得破纪录,比如今天边跑边唱《孤勇者》,明天单脚跳三下。
教育就像米开朗基罗说的,“雕像本就藏在石头里,我只是去除多余的部分”。教育不是硬灌知识,而是帮孩子找到自己的雕刻刀。家长要是学会用饼干罐装目标、用盲盒装失败、用五分钟创造奇迹,那些“眼高手低”的问题,迟早能解决!你们不妨试试这几个“生活魔法”,说不定有奇效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