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严奇
近期,一违法团伙打着专业情感咨询机构的旗帜,使用话术拐骗受害者购买“情感拯救服务”,以此骗得被害人很多金钱。上海警方经过侦办,侦破该起欺诈案,捕获违法嫌疑人69名,缉获作案手机180余部,开始查实触及全国各地的案子500余起,涉案金额700余万元。(7月6日 汹涌新闻)
据报道,在这起案子中,受害人遍及全国各地,均匀年龄为29.4岁,最小被害人年仅17岁,上圈套金额最多为12万元。违法团伙假借与前男友(前女友)搭线交流的名义,招引受害人付费。在受害人付费后,则托言推脱。实际上,违法团伙底子没有与前男友(前女友)联络过,所谓“情感拯救”归于彻里彻外的圈套。
前段时间,有媒体报道称,网上不少“情感咨询师”底子不具备专业的心理咨询资历。他们与电话出售一般,按照固定的模板化谈天方法对答,招引顾客付费,然后再采纳:断联、教你谈天、给顾客发送所谓“男女共处之道”的学习材料自学。归纳几起事例看,“情感拯救服务”的欺诈手法非常多样,且违法本钱非常低价。
而此类圈套之所以会众多,除了违法本钱低、收益高,低门槛的网络环境也供给了天然土壤,一同现代青年对爱情的注重也是一个原因。在分分合合的现代男女感情生活中,总有脱离的一方与懊悔的一方。与《分手高兴》歌词相反,大多数恋人分手并不高兴。在非触摸的交际网络中,一些不法分子发现,烘托失恋焦虑能招引人们付费,便以此翻开“商机”。一部分青年男女在失恋后徘徊心态的影响下,不自觉地掉进违法分子挖好的坑里边,其实际损害不容忽视。
而且此类圈套形成的损害也不容忽视。均匀每一同案子触及1.4万余元,在年青消费集体中可不是一个小数目。因信任违法团伙而不断付费,最终“鸡飞蛋打”,无疑会给受害人形成不小的二次损伤。且很多的欺诈事例证明,永久也不能轻视违法分子追逐利益的无耻无畏。假使没有被及时查办,他们底子不会“见好就收”,反而会肆无忌惮继续更新违法手法,以求榨干受害人。若有时机,甚至会从“骗财”转向“骗色”,叠加损伤。
“情感拯救服务”由网而生,当从网来治。要防止此类欺诈活动,必须加强全方面监督和引导。微博、微信、网络社区、电商网站等网络渠道,要执行保护用户的法律责任,针对交际网络环境,规划防备情感欺诈的防备准则,经过技能侦测与用户告发等方法,冲击不法行为,引导网民远离圈套。
今世年青人对情感的留恋详尽又灵敏。莫让年青人的感情生活沦为不法分子操弄的目标,从严办理,从严冲击,有利于保护网络空间的调和次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