肢体残疾儿童是指因为先天或后天原因,身体的某些部位发育不全或受到损伤,导致肢体功能障碍的儿童。这些儿童在心理行为方面存在一些特征,下面将进行详细说明。

1. 自卑感强烈

肢体残疾儿童由于身体上的缺陷,容易产生自卑感。他们往往感觉自己与常人不同,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自由地活动和玩耍,可能会因此感到自己是“怪物”或“废物”,产生自卑心理。
2. 孤独感重
肢体残疾儿童在生活中常常受到排斥和歧视,难以融入同龄人群中。他们往往感到孤独和无助,缺乏与他人交流的机会,这会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。
3. 情绪波动大
肢体残疾儿童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,情绪容易波动。他们可能会感到沮丧、愤怒、无助等情绪,这些负面情绪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。
4. 对未来充满不安
肢体残疾儿童在面对未来时,往往感到不安和担忧。他们可能会担心自己无法独立生活、无法找到工作、无法得到他人的认可等问题,这些问题会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。
5. 自我保护意识强
肢体残疾儿童在面对外部世界时,往往会有一种自我保护意识。他们可能会避免与陌生人接触、不愿意展示自己的残疾、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等,这些行为可能会导致他们与他人的交流受阻。
肢体残疾儿童在心理行为上存在这些特征,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这些问题,采取相应的措施,帮助他们克服困难,提高自信心,积极面对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