咱们接着说,五岁的朵朵把饼干摔得满地都是,妈妈发现她眼眶都红了还硬忍着不哭。这就跟火山爆发前的地壳震动一样,属于“延迟发作”。咱们观察孩子的时候啊,有这么几个方面得注意:
一是身体预警,像跺脚、咬嘴唇、突然安静,这些都是情绪“红灯”,就跟危险信号似的。
二是环境线索,比如在超市人多的时候孩子烦躁,在分离焦虑期特别黏人。
三是需求密码,孩子哭闹其实就是在发“我想被看见”的摩斯密码呢。
接下来咱说说共情魔法。你可以跟孩子说“妈妈知道你现在特难过,就跟小熊掉进蜂蜜罐够不着蜂蜜似的”。这么一比喻,孩子那沸腾的情绪立马就能降降温。具体有这么几个策略:
一是情绪命名法,你就说“你现在是不是跟被雨淋湿的小狗似的,可难受了”。
二是身体共鸣术,蹲下跟孩子平视,用掌心的温度告诉孩子“我懂你”。
三是故事转化器,把孩子的哭闹编成个故事,像《小霸王恐龙的暴风雨》啥的。
孩子哭得震天响的时候,咱们还有“情绪急救工具箱”。比如感官转移,突然掏出个薄荷糖说“尝尝这个会冒烟的味道”。或者肢体对话,跟孩子转圈圈转到天旋地转,用前庭觉平复情绪。还可以让孩子把愤怒画在“情绪垃圾桶”纸上,这叫创意出口。
每天睡前来个“情绪复盘”,让孩子在安全的地方练练“情绪冲浪”,问问孩子“今天遇到三次大浪,咱们是咋一起划桨的”。再弄个用沙漏计时的“冷静小屋”,让情绪管理变成好玩的游戏。等孩子学会把哭声折成纸飞机,那成长的天空到处都是彩虹啦!
你看啊,那个在游乐场哭着要回家的小不点,突然有一天就说“妈妈,我数到十就不哭了”。这变化就跟蝴蝶破茧似的,太神奇了。咱们得记住,每个哭闹的孩子,其实都是在用最原始的方式邀请咱们参与他们的成长。只要咱们学会解读孩子的情绪密码,那原本刺耳的哭声,最后都会变成滋养心灵的春雨!
最后我就想问一句,你们家孩子哭闹的时候,你用这些方法试过没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