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利方心理工作室早恋内容页

学生厌学怎么疏导

2025-07-21 19:02:48早恋349

各位学生家长们,你们好呀!今天咱来聊聊“当书包变成枷锁:破解青少年厌学的三重密码”这个事儿。

我先给你们讲个事儿,在教室里,小明瞅着数学试卷上那鲜红的“58分”,直接把脸埋胳膊里了。这不是他头一回逃课,说不定也是最后一回啦,他心里有个声音在大喊:“我再也不想瞅那黑板啦!”

厌学这事儿,它可不是啥洪水猛兽,而是孩子发出来的求救信号。它就像一面碎镜子,能照出好多问题呢。

首先是压力源就像玩“叠叠乐”,升学压力、家里人的期待、跟同学的竞争,一层一层往上堆,到最后“哐当”一下全塌了。还有心理防御机制用错啦,孩子逃避作业、装病请假,其实就是想用“假装不在意”来护住自己受伤的自尊。另外,当分数成了唯一的标准,孩子就跟被抽了脊梁骨的提线木偶似的,连喘气都费劲。

那咋破局呢?咱得从“对抗”变成“共情”,分三步来。

第一步,搭建情绪缓冲带。别再问“为啥又考砸了”,改成“今天碰到啥困难没”,用开放式的问题代替那种像审判一样的质问。还能弄个“情绪垃圾桶”,让孩子用涂鸦、运动,甚至摔枕头的办法,把坏情绪都“扔出去”。

第二步,重构学习意义的拼图。得发现孩子的“隐藏技能”,那个课间老拆笔装笔的孩子,说不定有工程师的天赋呢。还得创造“微小胜利”,把“每天写完作业”拆成“先做两道题,奖励五分钟游戏时间”。

第三步,编织支持性网络。家长得当好“情绪翻译官”,把孩子说的“我讨厌上学”听成“我需要被看见”。老师要化身“成长合伙人”,别说“你最近上课老走神”,改成“最近观察到你小组讨论特别厉害”。

再给你们讲个真实案例,15岁的小雨连着三天没回家,最后在心理咨询室大哭:“他们说我像块废铁,可我明明在努力!”

咱的干预策略是,用“优势清单”代替“问题清单”,发现她对植物生长观察得可仔细了。还设计了“渐进式复学”,先让她每天去校园里散步30分钟,慢慢重建安全感。后来啊,生物老师让她当班级绿植管理员,她第一次主动要求借《植物图鉴》早读呢。

最后给教育者们提个醒,厌学不是洪水,它是在提醒咱。别掉进“教育工业化”的陷阱,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,不能用一个模子去套。得重建“成长容错率”,让孩子在犯错中慢慢成长,比追求完美重要多啦。要让学习变成一场探索世界的冒险,这样书包里的课本就成了通往星辰的船票啦。

教育的最终目标,可不是培养只会考试的机器,而是守护每个孩子心中燃烧的火种。当孩子厌学的坚冰融化,那些被分数埋没的星光,又能照亮少年前进的路啦!大家说,咱们是不是得好好帮帮这些孩子呀?

TAG标签: 学生厌学怎么疏导 
再来一篇
上一篇:初一上册学不好下册有救吗
猜你喜欢